最近,随着疫情好转,政府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资本市场终于止跌回升,基金、理财产品的净值也逐渐反弹。那么,市场是否已经确立了反弹趋势,投资者应该抛出回本,还是继续等待市场复苏?普通投资者怎么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避免大幅波动?资管和投顾机构怎样帮助投资者减少焦虑,增强投资获得感呢?
本期《雨珊会客厅》邀请到民生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张昌林和盈米基金总裁肖雯,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本期访谈的文字实录分为两部分发布,此为上篇。
雨珊会客厅
新金融联盟打造的高端人物访谈栏目,主要针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热点事件、前沿话题,邀请金融界资深专家,分享真知灼见。
本期嘉宾:
民生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张昌林
经济学硕士、经济师,1998年加入中国民生银行,历任中国民生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重庆分行副行长(主持工作),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资产托管部总经理、票据业务部总经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2022年6月出任民生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盈米基金总裁 肖雯
近30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超过20年专注于公募基金销售,对于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金融及买方投顾业务有深刻的认知和思考。曾任广发基金副总经理、广发证券经纪业务部副总经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产品与销售委员会委员。2015年5月创办盈米基金,目前同时出任中国基金业协会投教专委会委员。
主持人:
新金融联盟秘书长 、金融城CEO 吴雨珊
曾就职于国内顶尖财经媒体,历任高级记者、北京新闻中心副主任、金融版主任。长期专注于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观察和研究,公开出版相关文章及书籍逾100万字。曾出版著作《变革二十年——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业嬗变》《开发性金融创世记》。
市场波动下
怎么做好个人资产配置?
访谈实录
银行理财为何破净?
主持人:今年市场波动很大,很多投资者都感觉亏损严重。从银行理财和基金投资的整体情况来看,到底情况如何?二位是否有这方面的数据,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张昌林:好的,我这里有一组数据,从银行理财来看,根据中国理财网公布的数据,截至3月末,321家机构存续的理财产品总规模是28.37万亿,同比增长13%,比年初略有下降6,000亿左右。其中净值型产品占比达到94%,个人投资者人数超过8,600万,比年初增加500多万。
4、5月的理财产品规模还没有公布,根据业内情况来看,3月有季度末存款因素的影响,所以说4月应该是恢复增长,5月的规模总体来说也是平稳增长。我估计到5月末,行业规模数据应该会超过29万亿。
确实由于3、4月市场的影响,有一部分理财产品跌破了净值,但总体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波动回撤幅度还是在可控范围内。根据普益标准公布的数据,到5月末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的产品规模占比只有3%,而且破净的3%当中93%以上的产品亏损幅度在5%以内。所以与其他资管产品比,银行理财总体上体现了低波动、收益稳健的特征。
主持人:谢谢张总。肖总,请您介绍一下基金投资的情况。
肖雯:跟理财产品相比,公募基金在一季度的表现还是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公募基金的权益资产比例较高,在今年一季度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公募基金一季度末总规模是25.08万亿,与去年底比微跌1.48%。
但是这里面的结构差异会比较大,货币基金增长了6.8%,可以看到,在市场波动的时候,老百姓寻求低风险产品的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混合型基金和权益基金因为市值的下跌以及买卖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混合基金下跌了14.2%,股票型基金下跌了12.58%。
在总规模微幅下调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基金跌幅是不太一样的。这也反映了在波动市场下,不同品类基金的特点。今年5、6月以来,市场在逐步地回暖,有一些上升的趋势。到现在为止,公募基金的亏损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修复。
主持人:刚才张总提到银行理财只有3%的产品破净,总体还是很稳定的。但破净大量出现,还是出人意料的,为什么会出现?近期估值修复上涨的趋势还会继续吗?
张昌林:确实,一直以来银行理财给大家稳健收益的印象,甚至可能两年前都是保本保收益,大家一点都不觉得会出问题。
为什么今年出现破净的情况?大家对银行理财的认知有个过程。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原来是从银行的储蓄投资者转化而来,在过去的几年,理财规模发展也都很大。但是,以前买的更多的是在原来老的管理模式下的刚性兑付产品,也就是保本保收益的产品,虽然买的是理财,其实是没有承担风险的。
从2018年资管新规以后,整个行业都在进行转型,现在净值型产品的占比已经达到了93%、94%以上,我估计到5月末可能更高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以为买的还是原来的理财。所以说,实际上大家在认知上是有偏差的。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以固定收益类或者说固收+的产品作为最主要的产品体系,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还是偏稳健、偏保守的。
但是稳健、保守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尤其今年年初以来市场经历了比较大的波动,上证指数跌了20%多,创业板跌了30%多,尤其3月股债双杀。银行理财主要以投资债券为主,可能里面多多少少有一些公募基金这类的资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它的净值就一定会出现波动,这是正常的。
5月以来,整个市场有比较好的反弹,从3月末到5月末破净产品的比例有明显变化。3月末破净产品比重在8%左右,到5月末比重显著下降了。说它占比小是指规模占比小,实际上可能数量占比在5%~6%,会高一些。
总体来说,银行发行的理财里,破净的主要是混合类或带有权益的产品,而这类产品总体规模都不太大,单只规模也比较小。所以说,产品数量可能会多,但规模占比不会太大。5月再往后面看,整个市场基本上回归稳定,净值型产品的破净占比也越来越小。
当前市场正处于磨底阶段
主持人:好,谢谢张总。刚才听二位讲的时候有种云淡风轻的感觉,但对于投资人来说,过山车式的行情很煎熬。你们怎么看待当前的市场形势?下半年有没有好的投资机会?
肖雯:今年一季度,由于需求萎缩、疫情以及外部环境三重影响,市场大幅地波动。但是自从4月末5月以来,政府的稳增长政策大幅出台,疫情方面有所好转,整个市场的情绪有所回升。所以我们给现阶段市场的一个定义,它是在底部磨底的阶段。市场在等待什么?在等待增长政策的支持,经济的修复和市场逐步地修复。
在这样的阶段下,最好的策略是什么?我觉得是坚持。要不要赎回,大家想一想你赎回的目的是什么?(止损)我想大家对波动和损失的定义不同。波动是风险,但不是损失。只有在波动的情况下赎回了,它才是真正的损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接下来马上要用钱,在一个稍微回本的状况下赎回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是一笔未来长期投资的钱,既然是底就应该是等待上升的过程。所以,将来市场行情好的时候、闪电来的时候,你要在场。最好的做法是陪伴市场经历波动,等待彩虹的来临。
主持人:好。张总,您怎么看?
张昌林:后续市场我是这么看的,资本市场可能处在一个底部震荡的过程,在低利率的环境下,中长期来看,资本市场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从两类不同的资产来看,对固定收益类产品,下半年大家要降低对收益率的期望值;权益类的资产,总体来说机会会更大一些。从个人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要不要赎回可能要分类去看。
对于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很讨厌波动、市场上上下下心里难受的投资者,如果前面不小心买了波动比较大的产品,市场波动幅度不小的时候,我建议最好落袋为安,赶紧换成低风险、低波动的产品,这个可能更适合你。
对于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来说,如果现在持有的是有一定波动的产品,中长期看资本市场总体还是一个磨底的过程,持有的仓位不是特别重的话,不妨继续拿着。但是如果担心后期波动,或者说还有资金还希望再加,对于什么时候该买这个问题,不妨去做定投,通过定期的投资分散时间波动上的风险。反过来的话,仍然要去好好评估自己能不能接受波动。
对于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别觉得现在挣钱了,还想再继续拿着。要想拿着就必须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这样才能避免想要用钱的时候,被动赎回导致实际的损失。
最重要的是让投资者理解投资的逻辑
主持人:对,我非常认同您的观点。那么,在市场大幅波动的期间,民生理财和盈米基金采取了哪些方式去陪伴投资者,减轻他们的焦虑感?
张昌林:从理财来说,目前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通过投资经理、投研人员去做投资者的沟通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报告,包括银行APP的渠道,向投资者传递市场的观点,市场波动不要恐慌,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总体来说没有什么大问题,从整个资本市场来说,估值总体来看也还比较合理,在一个总体的底部区域,大家不要因为市场风格的变化而恐慌。首先很重要的是安抚投资者的情绪。
我们仍然要跟投资者介绍产品的状况,他所买的产品主要配了啥,投了什么东西,底层的资产大概是什么情况。虽然不一定每个投资者都能理解这些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但是能把这些东西给他讲清楚,他心里知道投了啥,还是会很踏实一些。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直接跟投资者沟通。
另一方面,因为银行理财更多的是靠母行的渠道,分行理财经理在投资者和产品管理人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所以我们更多是通过对理财经理的培训,希望理财经理对产品的理解,跟投资经理、管产品的人能保持同步,他对产品有信心才能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在某种程度上,投资者可能对理财经理更信任,他对我们可能还不太了解。所以说,理财经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财经理要变得专业,要了解产品,也要了解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当然,在投资者陪伴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借着市场波动的机会,我们也在不断地总结,希望以后能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主持人:好。肖总,盈米基金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肖雯:当市场波动的时候,投顾机构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投顾机构会在日常跟投资者沟通当中,特别是在市场大幅波动的时候,一方面告诉投资者市场现在的状况,在底部区域是怎样一种状态。另一方面,我们的产品不会随着市场的波动灭失,如果能够长期持有,它有等待的价值。所以这两方面工作都在做,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用各种新媒体的模式,通过APP、社交、直播、微信公众号去跟投资者不断地触达和交流。
从整个投资者的投资流程,投前、投中、投后去做更多的陪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投前,投前做好预期管理。大家为什么会恐慌?过去可能在某些程度上,预期管理做得不够好。我们老跟投资者说有一个排行榜,过去基金3个月挣了多少,4个月挣了多少,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有相对比较高的预期。
其实从投顾的角度来讲,在跟投资者做投前沟通的时候,更多地是去讲投资逻辑,讲通过时间来分散风险,通过时间承担波动来获得收益的一套理念。投前管理好预期,当市场波动来临的时候,他能够意识到这是投资本身要经历的历程,而不是意外。所以管理的是预期差,在预期差上进行管理,效果是最好的。
当然,投中也要做好品种的解释,投后在市场波动的时候给大家讲投资的本质。通过这样一套体系来做投资者陪伴,特别是投前的预期管理。
实际上,在我们的平台上,当市场大幅波动的时候,投资者没有怨天尤人,他们更多是珍惜每一个黄金坑、钻石坑的机会,都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有投资人说“熊市是用来珍惜的,而不是用来抛弃、逃离的”,的确是这个道理。靠投顾不断地工作,让投资者理解到这一点,其实还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
主持人:对,我理解您刚才说管理预期,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它视为机会,而不是去逃离它。但是今年上半年下行的过程实在是陡峭,不断挑战大家的承受底线。这个过程中,很多投资人感到很恐惧,很想逃了,已经失去投资的信心。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去管理他的预期呢?
肖雯:其实一开始我们给投资者做投教最重要的不是教他某个产品,金融产品还是比较复杂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理解投资的逻辑。收益和风险是对应的,如果你需要比稳定收益更高一点的收益,它一定是通过承担波动来的。这段时间广州一直狂风暴雨,狂风暴雨时你可以躲起来。如果我是三个月以后或者半年以后要回广州,现在其实没有那么大的感受,一定要去接受广州的狂风暴雨。
投资是一样的,你这个钱是3年甚至30年以后要用,现在的波动只是心理上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要接受认知,接受通过投资获得收益的一套理念和逻辑,你只有通过承担波动才能获得收益。否则的话,你就去拿一个固定利息,这个没有风险,但是没有收益或收益很低。
最本质的认知需要不断地训练,通过顾问来给你支持,通过不断地经历。第一次肯定很难接受,但是多经历几次,周而复始的,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他一定会有一些体验,随着经历的变多,认知就会更加地深刻。所以,一开始让大家接受是很难的,是教育投资者的过程,是很长期的知行合一的过程。
用“四笔钱”策略分散投资风险
主持人:我们常讲的一个做资产配置基本的原则是分散投资,也就是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有的人为了分散风险买了1000多只基金,你们认为这是有效的投资吗?正确的分散投资是什么样的?
张昌林: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买1000多只基金肯定不是分散风险。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你对所购买的产品要有基本的了解。作为投资者,你要去跟踪、了解1000投资基金是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所以,这肯定是大家理解上的错误。
理财产品的分散投资和基金的分散投资有不同的方法论。就银行理财来说,最核心的还是投资者要去判断自己的风险偏好。
对于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说,分散投资相对来说会比较简单一些。为什么?低风险不接受波动,你就不要买含有权益的产品。银行理财都有风险等级,风险等级越低,风险相对来说越低。你就在二级和二级以下的产品里面,中长短期根据自己的资金属性,比如哪些资金可能随时要用的,哪些资金可能可以放半年、一年的,就在二级风险以下,每一类买个一两只就ok了,相对比较简单。
但对于中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说,相对会复杂一些,而且他还可能在银行理财和基金以及其他的投资产品之间有交叉配置的情况。但单就买银行理财产品,其实也不是特别复杂。你不存在交叉配置的话,最主要的就是你弄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度有多大,这个就决定在中高风险产品上要放多少比例。另外,还有资金的期限,有多长期限的资金可以去做一些中高风险的配置,但短期限的资金一定不能去投资高风险的资产。
所以无论是对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还是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一定不要把短期的资金用于投资中长期的投资,有波动的产品。因为当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你可能急着用钱被动赎回,就把浮亏变成了实亏。波动本身并不亏钱,兑现了可能会亏钱。
主持人:好,谢谢。肖总,您的观点是?
肖雯:分散投资对于投资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也经常讲一句话,资产配置是一个免费的午餐。但是1000多只基金也不是一个分散的方式。真正的分散投资,其实是两种,一种是品类分散,一种是时间分散。
从资产配置大的框架下面,老百姓很难从一个理念来落到实处。我们的一个做法是通过4笔钱的框架来落实资产配置,就是根据资金的时间长短来进行配置。
第一笔钱叫活钱,就是随时要用的钱,放在类似余额宝这样的活期货币基金里。
第二笔钱是稳钱,也就是6个月到1年之内要用的钱,刚才张总讲的短期要用的钱就不能去买长期的产品。所以你要买一些回撤和收益都非常明确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比如回撤在2%~3%之间,收益在6%~8%。银行产品是比较好的稳钱代表,公募基金也可以通过组合来获得这样的风险收益特征。
第三笔钱是长钱。就是三年以上不动的钱,这种钱可以适当地配置高风险的品种。这个配置是很有讲究的,不是说买1000只权益基金就可以达到配置的效果。在长钱里也有策略上的讲究,就是控制资金进出的策略。比如说定投,比如控制回撤的一些长钱的结构。长钱尽管波动比较大,但投资者也比较容易拿得住,是能够帮助他获得较好体验的解决方案。
第四笔钱就是保钱。
通过这样4笔钱的框架,一方面让老百姓能够把资金作为分散品类,另一方面让他的体验较好,不大起大落,面对巨额冲击不恐惧,减少恐慌让他有一种稳定的安全感。
如何破解“基金挣钱,基民不挣钱”
主持人:我们常讲投资是逆人性的,所以很多人在该减仓的时候就犹犹豫豫,该加仓的时候又很纠结,那么有没有什么策略或者标准可以指导投资者去做平衡和调整?
张昌林:对银行理财来说,相对会比较简单。为什么?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不同,它本身就把产品分成了不同的期限,分成了不同的风险等级,同一个风险等级里有不同的期限,同一个期限里有不同的风险等级。所以,投资者的选择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多有时候不一定是好事,他不知道该选择什么。
投资者要注意两点。第一,风险承受能力,接不接受波动,能不能接受亏损,风险偏好如何。第二,钱的特点,肖总把钱分成4笔,根据资金的属性,按照上面讲的方法对应买理财产品就可以了。
理财产品根据不同风险等级、不同期限,都有非常严格的投资纪律。如果是一个低风险、短期的产品,这里面对回撤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是6个月到1年的中期,比如2级、3级风险的产品,可能能够接受一点点波动,但总体来说给波动的控制,回撤的控制,要严格遵守风险预算。
所以,投资者在选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你要搞清楚两件事,长钱还是短钱,低风险偏好还是高风险偏好,然后去对应选择产品就可以了。
对于基金投资,我个人有一个建议。雨珊总刚提到定投,银行也有一类产品专门叫基金组合产品,专业叫FOF,基金中的基金。我们把市场上所有的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拿来做跟踪、研究。由于从银行的理财池,也就是原来的委外这样一个能力发展而来的,我们就能够在市场上选更好的基金公司管理人,更好的基金经理,更合适的产品,然后把它做成一个组合。这个组合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我们对市场风格的判断去进行动态的调整。
这里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第一,解决了很多基金投资者或者股票投资者追涨杀跌的问题。在高的时候追进去,跌得比较快的时候受不了冲击,在低点又把它卖了,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你可以把这些事情交给专业的管理人。这个基金组合产品再配合定投,能更好地去分散风险。我本身就是一个组合,无差别的面向全市场,谁的产品好就选谁,这个是银行理财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去选基金。
第二个,组合从标的上分散风险,基金公司上分散风险,产品上分散风险,风格上也分散了风险。你要再定投的话,从时间上也做了分散。我们把它叫做基金替代型产品,解决了这么多年来基金挣钱但是基金的投资者不挣钱的痛点。
主持人:民生理财的FOF基金产品今年上半年回撤和收益的情况怎么样?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我在另外一家理财子购买了一个FOF基金组合,但是有点惨,今年上半年最差的时候收益是-20%。
张昌林:我们第一只产品是去年4月发的,这是权益类的产品,等于比市场上灵活配置的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现在的仓位还要更高,总体从去年到现在净值在1左右。从今年年初以来整个的回撤在全市场的话,如果P50算中位数,P70是好的话,我们在P75左右。
主持人:非常好。肖总,您怎么看?
肖雯:如何帮助投资者解决追涨杀跌的问题,我们有很多策略,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希望能够用一些解决方案帮助投资者在低位的时候加码,在高位的时候减仓。我把市场上的策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大类策略就是定投,通过定期、定额的投资,通过时间来分散风险。市场上的各个机构都推出了定投的策略,让大家能够解决如何买入的问题。特别是在市场波动下,敢于在低位买入。
第二大类策略是在定投的基础上,帮助老百姓把更低估值的指数找出来。比如说长银策略,它就是通过主理人对市场上所有指数在低估值的状况下的选择,通过发车机制让老百姓跟投。这类策略市场上比较多,叫低估值的发车信号类策略。
还有一类策略就是能够用控制回撤的方式让老百姓随时都可以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