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复明(天地会旗号写作“反㳉复汨”[注 1])指明朝灭亡后,清初至乾隆初期一系列为恢复明朝或汉人国家而推翻清朝的活动,其中以顺治至康熙中期一段时间最为激烈和鼎盛。
各地的反抗活动[编辑]
南明[编辑]
自从清兵入关之后,明朝的遗臣拥立一些宗室建立一系列的小朝廷,史称南明。但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
1648年,最后一位南明皇帝永历帝遣出使罗马教廷,请求教宗出兵协助抗击满清。但十年之后教宗的回书才被卜弥格带到交趾(安南),此时南明政权已经覆灭。
南明灭亡后,不少遗臣不愿臣服于满清,流亡海外。例如朱舜水流亡日本,杨彦迪、陈上川、鄚玖流亡安南与高棉。中国出现了天地会、哥老会等等一系列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会社。
金、李反正[编辑]
1648年,金声桓、李成栋举兵反清,以江西、广东归附南明,清大军撤出湖南。桂王朱由榔和何腾蛟遂趁势出兵恢复湖南。先是遣曹志建、卢鼎、赵印选等攻永州,围城3月、大小36战,乃克复。
大西军成为抗清主力[编辑]
1652年,永历政权连广西一隅也已丧失,二月永历帝逃到了贵州安隆所,进入了大西军余部的控制区,从此开始以云贵为主要控制区,在大西军的拥护下开始抗清新阶段。
顺治九年( 1652 年) ,李定国进军广西,攻克桂林。清军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杀,同年李定国又率军进入湖南,在衡州大败清军,斩清军敬谨亲王尼堪。[2]
1657年八月间,孙可望发动内战,自贵阳出兵 14 万,大举进攻云南。九月,李定国、刘文秀率兵抵御,大败孙可望于云南曲靖交水,孙可望逃回贵阳,不久便降清,这使的经营多年的西南抗清根据地的情况和军事部署机密完全被清政府所掌握。[3]
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永历帝狼狈西奔,进入缅甸(东吁王朝)。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1659年1月5日(清顺治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国退回昆明。永历小朝廷内人心惶惶。
咒水之难杀死了跟随永历帝出逃的沐天波等四十余人,次年二月将永历帝及其家属交给清军带回昆明。吴三桂将永历帝及其子绞死于于昆明。
这时,除了经营台湾的郑氏以外,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武装抗清的只剩下了四川奉节县以东的所谓“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编辑]
康熙元年( 1662 )冬,清廷满汉兵 10 万,运粮饷民夫 20 万,由秦、楚、蜀三省向“夔东十三家”会攻。1663年,农民军进攻四川巫山时被战败,郝永忠被俘杀。1664 年八月,李来亨全家自焚死。
郑氏集团[编辑]
明郑政权(东宁[4])是一个郑成功家族三世在台湾建立的政权。郑成功北伐失败后转进台湾建立政权时,曾吸纳大量明朝的遗臣为自己的下属,并且坚守藩国与藩王身份,沿用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昭宗的永历年号,以维持形式上与早已灭亡的明朝之间的宗藩关系。
由于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的缘故,在1645年至1674年期间,郑成功及郑经曾经先后十次遣使赴日本,请求日本江户幕府出兵增援,史称“日本乞师”。但江户幕府当时秉承锁国的政策,因此没有接受这个请求。1674年,郑经西征响应参与三藩之役。
郑经在位反攻闽南无功,中末期和朝鲜一样,逐渐放弃反清复明,走向反满复汉的模式,援引朝鲜事例的藩属国礼遇地位,拒削发登岸。双方多次谈判,终因领土问题与互市意见不合而告终。[5][6]
1683年施琅攻台,宁靖王朱术桂自缢殉国,幼主郑克塽出降,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7][8][9]
朝鲜[编辑]
主条目:北伐论和朝鲜孝宗北伐计划
朝鲜王朝原为明朝藩属,1619年萨尔浒之战中曾派遣军队支援明朝抗击满清。后在1627年的丁卯胡乱和1636年的丙子胡乱中受到满清的侵略,最终在1637年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与明朝断绝了关系并承认为满清的藩属。
朝鲜朝廷将此城下之盟视为国耻,包括王室在内的朝鲜贵族大多反清。朝鲜孝宗即位后,立即筹划北伐,任命李浣为大将,训练军队,改筑城池。此外从漂泊到济州岛的外国船只那里购买新式武器,登用宋时烈、宋浚吉等人扩充军备。准备响应三藩之乱、明郑等反清复明势力。
然而此计划因朝鲜财政的困难而被一再推迟。最终中国国内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孝宗的计划也被清朝朝廷得知,先后六次遣使调查和警告。1659年,孝宗抱憾而终,此计划最终流产。[10]
东南亚[编辑]
清朝建立后,明朝遗臣纷纷逃往东南亚各国避难,并谋匡复旧朝;从荷兰人手中夺取台湾的郑成功也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与清朝对抗,天地会与小刀会等主张反清复明的组织也积极活动。台湾被清军攻陷后,遗民志士相率逃往南洋各地,继续宣扬反清复明的思想[11]。
宗教教派[编辑]
反清复明是部分被视为邪教的民间教派例如闻香教等的政治态度,表明对朝廷的不合作立场,然而相关教派着重的并不是统治者的身份,而是为了取代现行统治者,在明清战争时期闻香教极力“联清反明”,后来清朝由盛转衰,闻香教便借用朱明为自己开道,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发动暴乱[12]。
此外,在理教与义和团早期即以反清复明为主旨招揽信徒。
排满[编辑]
主条目:排满
因为主张排满的革命党与反清复明都希望推翻满洲人统治,恢复建立汉族政权,所以两者很多时都被相提并论。以陈天华、邹容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将自己的反清革命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抗元起义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相提并论,视朱、洪二人为民族革命的两大先驱。革命党人利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各种事件及口号唤醒并激发汉族群众的反清情绪。武昌革命期间, 革命党一度以操北方口音与否来办别旗人,后来革命党认为此法不妥当而取缔之,改为先行拘留,查明后再行处置。孙文本人也在清帝逊位后亲往祭拜明孝陵,以示“驱除鞑虏”的胜利,这使得本应是以反帝制为主要目标的辛亥革命带有反满成分[13]。辛亥革命时期部分群众并不了解所谓的民主共和思想,以为他们也和天地会等反清组织一样,是要反清复明,这一点在近代作家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底层农民阿Q的思想中有所体现:“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注 2]皇帝的素。”[14]
注释[编辑]
^ “㳉”读作“清”、“汨”读作“明”,是天地会的造字。[1]
^ 明思宗年号“崇祯”在雍正年间以后的避讳说法。
参考文献[编辑]
^ 《清稗类钞·会党类》
^ 简明中国历史图册: 封建社会.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
^ 王若蕙. 新古文观止 - 第 1 卷. 9787540203955. : 100.
^ 查继佐《罪惟录》:“夏五月,延平王招讨大将军国姓成功薨于东宁。先是,入台湾,改称东都、再称明京,以俟桂主巡狩。久之,缅变确,乃改为东宁。”
^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 (编). 福建總督姚啟聖奏報遣員赴臺議擾事本.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年: 第253页 [202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中文(简体)).
^ 苏军玮. 歷史的兩岸關係:清朝與明鄭談判研析 (PDF). 展望与探索 (法务部调查局). 2007年11月, 第5卷 (第11期): 第82-83页 [96年11月] [2023-1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11). 简明摘要 (中文(繁体)).
^ 石万寿. 朱術桂. 台北: 台湾大百科全书 - 文化部国家文化数据库. 2009-11-18 [2017-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 王礼 主修,陈文达、林中桂、李钦文、张士箱 编纂 ;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 编辑. 《臺灣縣志》 原版约刊行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远流出版公司. 2005-06-30: 279页. ISBN 986-00-1269-5.
^ 1683年,在台湾的延平郡王郑克塽(1670-1707)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1617-1683)自杀殉国,代表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自此算是正式进入了大清政权的统辖之中。《女子有行 : 《红楼梦》的闺阁、游历叙事与“海上”新意涵》汪顺平
^ 《史海钩沉:朝鲜皇室的“反清复明”秘密计划》健康导报
^ 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台湾商务印书馆
^ 朱玫等《中国邪教史》,群众出版社,2007年
^ 贾艳丽《辛亥革命中的满汉冲突与调适》,清史研究,2011
^ 鲁迅. 阿Q正傳.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2016-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6).
延伸阅读[编辑]
史海钩沉:朝鲜皇室的“反清复明”秘密计划
中华民国教育部 国语辞典修订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天运
东宁
明郑
明郑时期
朝鲜孝宗北伐计划
日本乞师
咒水之难
丁未漂人事件
安南明乡人
天地会
九皇爷诞
排满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查论编明朝历史前期元末民变 · 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杀、韩林儿起义、徐寿辉起义、郭子兴起义、张士诚起事) · 二十四将 · 三打集庆 · 统一江南(灭陈友谅、洪都保卫战、鄱阳湖之战 · 灭张士诚 · 灭方国珍 · 平定闽、广) · 北伐和统一(徐达北伐、洪武北伐、攻取河南和山东、攻克河北和上都、平定山西与收复甘肃、平定云南、平定四川、收回燕云十六州、平定辽东、金山之战、捕鱼儿海之战) · 明蕃关系(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朵甘行都指挥使司、俄力思军民元帅府) · 创建卫所制 · 建都之议 · 洪武之治 · 洪武大移民(洪洞大槐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 茶马贸易 · 废中书省 · 都布按三司(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 · 海运弛禁 · 朱元璋反腐 ·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 · 南北榜案 · 建文改制 · 靖难之役 · 壬午之难 · 永乐迁都(顺天府、故宫) · 永乐盛世 · 内阁建制 · 厂卫(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 郑和下西洋 · 经营南海(永乐群岛、永乐环礁、宣德群岛、永乐龙洞、郑和群礁、于锡兰山国之战、旧港宣慰司) · 万国来朝(朝鲜、安南、琉球、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浡泥、吕宋、苏禄、合猫裹、美洛居、婆罗、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帖木儿等) · 确立宗藩 · 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 南征安南 · 统治安南(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蓝山起义) · 贵州建制 · 三宣六慰 · 唐赛儿民变 · 明成祖北伐 · 经营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巡视东北、奴儿干城、永宁寺、永宁寺碑、建州三卫、辽东都司) · 陈诚出使西域(《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 · 永乐大典 · 朱高炽监国 · 朱高煦之乱 · 仁宣之治 · 三杨辅政 · 宣德废后 · 票拟制度 · 建立哈密卫中期王振擅政 · 麓川之役 · 浙闽民变 · 大同之战 · 土木堡之变 · 景泰继统 · 午门血案 · 京师保卫战 · 景泰易储 · 夺门之变 · 曹石之变 · 重修《寰宇通志》 · 汪直擅政 · 郧阳民变 · 藤峡盗乱 · 哈密之争 · 固原盗乱 · 河套之患 · 成化新风 · 王文素与《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 弘治中兴 · 九边建制 · 南徽北晋 · 满仓儿案 · 海运严禁 · 郑旺妖言案 · 刘瑾擅政 · 安化王之乱(寘𫔍之乱) · 刘六刘七民变 · 川蜀盗乱 · 武宗南巡 · 应州大捷 · 宁王之乱 · 南赣盗乱 · 江彬擅政 · 王阳明与阳明学 · 世宗继统 · 大礼议 · 佛朗机〔葡萄牙〕人东来(葡占屯门、屯门海战、西草湾之战、双屿港、汪柏-索萨议和、租借澳门) · 大同兵变 · 更定祀典 · 嘉靖南巡 · 迁陵之议 · 岑猛之乱 · 壬寅宫变 · 嘉靖中兴 · 楚藩宫变 · 严嵩擅政 · 北虏南倭 · 甲寅明葡条约 · 戚继光抗倭 · 李福达之狱 · 议复河套 · 庚戌之变 · 嘉靖大地震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晚期隆庆新政(隆庆开关、 俺答封贡、开中法) · 张居正辅政(一条鞭法、考成法、王国光著《万历会计录》、潘季驯治河) · 万历中兴 · 重修长城 · 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 · 秦良玉与白杆兵 · 万历怠政(国本之争、矿税之弊) · 齐楚浙党 · 朱载堉与十二平均律 · 伊利亚〔西班牙〕人东来(吕宋大屠杀 · 明西联军灭林凤) · 明缅战争 · 妖书案(第一次妖书案、第二次妖书案) · 楚藩案(伪楚王案、楚宗劫杠案) · 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 东林党争 · 光宗中兴 · 和兰〔荷兰〕人东来(沈有容谕退红毛番、澎湖风柜尾荷兰城、澎湖之战、崇祯明荷海战) · 天主教再次传入(西学东渐、利玛窦、圣教三柱石、南京教案、《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红夷大炮) ·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 建州女真叛明 · 萨尔浒之战 · 三饷加派 · 奢安之乱 · 熊廷弼和孙承宗抗金 · 魏忠贤擅政(阉党) · 复社之兴 · 王恭厂大爆炸 · 袁崇焕督师蓟、辽(关宁锦防线、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诛杀毛文龙) · 崇祯治乱 · 宁远兵变 · 清兵入塞(京畿之战、遵永大捷、宣大之战、第二次京畿之战、北直隶山东之战、第二次北直隶山东之战) · 第一次皮岛海战 · 第二次皮岛海战 · 走西口 · 己巳之变 · 沙定洲之乱 · 吴桥兵变 · 英格兰〔英国〕人东来(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帝书、明英海上冲突、虎门之战) · 《天工开物》 · 徐霞客游记 · 天灾不断(低温、鼠疫、水灾、旱灾、蝗灾) · 吴有性与《温疫论》 · 松锦之战(洪承畴降清、祖大寿降清) · 明末民变(王二起义、张献忠起义、李自成起义、朱仙镇之战、凤阳之战、荥阳大会、开封之战、玛瑙山之战、襄阳之战) · 孙传庭抗击大顺军 · 卢象昇练天雄军 · “四正六隅”灭流寇 · 曹文诏殉国 · 三顺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 · 南迁之议 · 甲申之变 · 一片石之战 · 李自成称帝 · 吴三桂降清南明与明郑南明纷立(弘光、鲁王、隆武、绍武、永历) · 入关战争 · 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 · 青州之变 · 大顺军灭亡(潼关战役、陕北战役、李自成被杀) · 南渡三案(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 · 马、阮党争 · 左良玉清君侧 · 联虏平寇 · 睢州之变 · 潞王监国 · 张献忠称帝 · 剃发易服 · 圈地投充 · 明末清初屠杀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南昌之屠、大同之屠、屠蜀、广州之屠) · 反清复明(金声桓、王得仁江西反正 · 李成栋广东反正 · 姜瓖大同反正 · 米喇印、丁国栋甘肃回民反清起义 · 谢迁反清起义 · 榆园军反清起义 · 王永强陕北反清起义 · 贺珍、孙守法、武大定反清起义 · 王光恩、王光泰、王昌反清起义) · 联寇抗清 · 黄道周北伐 · 靖藩之变 · 农民军抗清(忠贞营、夔东十三家、摇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停溪大捷、叙州大捷、辰州大捷、湖南之役、桂林大捷、衡阳大捷、保宁之战) · 何腾蛟经营湖南 · 瞿式耜、张同敞殉国 · 沙定洲之乱 · 大西军经营云南 · 李定国两蹶名王 · 张煌言抗清 · 洪承畴经略江南 · 肇庆之役 · 新会之战 · 十八人之狱 · 曲靖之战 · 宝庆之败 · 孙可望投清 · 重庆之役 · 磨盘山血战 · 南明消亡(福建沦陷、湖南沦陷、贵州沦陷、云南沦陷) · 大西灭亡 · 舟山之役 · 郑芝龙降清 · 郑成功抗清(郑家军、郑成功北伐、郑成功长江之役、同安之役、潮州之役、泉州大捷、厦门大捷、思明州、海澄战役、郑成功征台) · 郑、施交恶(曾德事件) · 鲁监国浙闽抗清 · 咒水之难 · 德勒之战 · 逼死坡 · 夔东会战 · 茅麓山战役 · 明郑王朝(郑经嗣位之争、郑泰事件、清荷联军攻郑、东宁之变) · 迁界禁海 · 明郑灭亡 · 朱术桂殉国 · 安南明乡人专门史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区划【说明:绿色为西方人来华事件】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论编台湾明郑时期历史(年表)
郑成功攻台之役
郑经嗣位之争
郑泰事件
清荷联军
沙辘社之役
三藩之乱
东宁之变
澎湖海战
蔡机功反清
统治者延平王郑成功 · 郑袭 · 郑经 · 郑克𡒉 · 郑克塽王妃董王妃 · 唐王妃 · 陈世子妃 · 冯王妃郑成功家族(世系图)一世郑芝龙 · 田川氏 · 郑芝虎 · 郑鸿逵二世郑泰 · 田川七左卫门 · 郑袭 · 郑省英三世郑聪 · 郑明 · 郑睿 · 郑智 · 郑宽 · 郑裕 · 郑温 · 郑柔 · 郑发四世郑克壆 · 郑克均 · 郑克坺 · 郑克𡍬 · 郑克圻 · 郑克塙五世郑安福 · 郑安禄 · 郑安康 · 郑安畿 · 郑安甸 · 郑安德重要人物大明皇族朱术桂 · 朱弘桓 · 朱怡镐 · 鲁王公主外戚陈永华 · 洪淑贞 · 唐显悦 · 冯锡范 · 冯锡圭 · 黄安 · 董腾 · 陈梦球文臣郑斌 · 何斌 · 杨英 · 蔡政 · 柯平 · 叶亨 · 郑得潇 · 杨朝栋 · 杨彦迪 · 翁天祐 · 顾礽 · 杨贤武臣刘国轩 · 马信 · 洪旭 · 周全斌 · 萧拱宸 · 黄昭 · 蒋毅庵 · 林凤 · 谢永常 · 毛兴 · 蔡添 · 陈泽其他王忠孝 · 辜朝荐 · 卢若腾 · 徐孚远 · 沈光文 · 李茂春 · 郭贞一 · 许吉燝 · 蔡云 · 李科罗制度王室延平王 · 监国 · 世子后宫王太妃 · 王妃 · 夫人 · 世子妃中央东宁总制 · 咨议参军 · 六官 · 协理六官 · 六官都事地方承天府府尹 · 州知事(县知事) · 安抚使 · 签首 · 总理科举太学 · 院试 · 府试 · 州试 · 社学其他察言司 · 承宣司 · 审理司 · 赏勋司 · 中书科 · 储贤馆 · 育胄馆行政区划承天府 · 天兴州 · 万年州 · 安抚司经济贸易山海五商 · 郑英通商条约 · 西班牙银圆 · 永历通宝 · 宽永通宝军事外交反清复明 · 明郑军事 · 乌鬼亲卫镇 · 日本乞师 · 咒水之难 · 丁未漂人事件 · 郑日通商 · 郑英通商 · 安南明乡人现存遗迹宫殿安平王城 · 承天府府署 · 北园别馆 · 宁靖王府邸国庙大王庙 · 二王庙 · 宁靖王庙 · 大上帝庙 · 城隍庙 · 先师圣庙 · 大关帝庙其他红毛城 · 梦蝶园 · 明宁靖王墓 · 宁靖王从死五妃墓 · 藩府二郑公子墓 · 藩府曾蔡二姬墓相关列表郑成功家族 · 郑成功征台部将列表 · 延平郡王祠明末海疆诸臣
查论编清朝历史16世纪
建州女真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战
古勒山之战
建造费阿拉
击败叶赫部
17世纪
吞并海西女真
征服野人女真
创设八旗
天命
后金建国
立国战事
七大恨誓师
抚清之战
萨尔浒之战
宁远之战
计丁授田
天聪
四大贝勒
代善
阿敏
莽古尔泰
皇太极
天聪新政
入侵朝鲜
三王归顺
孔有德
尚可喜
耿仲明
清兵入塞
征服察哈尔
蒙古衙门
编设盟旗
崇德
皇太极称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再侵朝鲜
丁丑下城
松锦之战
顺治
多尔衮摄政
清军入关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阴八十一日
屠蜀
庚寅之劫
绿营
通海案
清初六大弊政
圈地
剃发
投充
逃人
禁关
屠城
大清律例
首崇满洲
满城
皇商
迁界令
函可案
清荷联军
南北党争
丁酉科场案
哭庙案
丁未漂人
康熙
康雍乾盛世
四大臣辅政
索尼
遏必隆
鳌拜
苏克萨哈
江南奏销案
康熙历狱
雅克萨战役
《尼布楚条约》
俄罗斯馆
文字狱
庄廷鑨明史案
南山案
三藩之乱
南书房
迁界令
施琅攻台
多伦诺尔会盟
乌兰布通之战
昭莫多之战
喀尔喀蒙古
康熙帝南巡
18世纪康熙
《康熙字典》
驱准保藏
礼仪之争
《弟子规》
朱一贵之乱
九子夺嫡
雍正
世宗改制
驻藏大臣
罗卜藏丹津之乱
和通泊之战
光显寺之战
藏区分治
改土归流
《恰克图界约》
火耗归公
军机处
摊丁入地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密折制度
骨宗事件
水沙连之役
大甲西社抗清
古州苗乱
乾隆
八旗生计
汉军出旗
大小金川之役
大金川之战
第二次金川之战
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之乱
乾隆帝南巡
锁国政策
洪任辉事件
一口通商
准噶尔之役
大小和卓之乱
清缅战争
《四库全书》
撤驿之变
字贯案
甘肃冒赈案
苏四十三起义
林爽文起义
天地会
笃嘉庄之战
清军入越战争
廓尔喀侵藏战争
《西藏善后章程》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十全武功
议罪银
马戛尔尼使团
乾嘉苗乱
嘉庆
川楚教乱
白莲教
19世纪嘉庆
神武门遇刺案
戈洛夫金使团
英国图占澳门
黄亚胜案
癸酉之变
天理教
孜牙墩事件
阿美士德使团
兵部大印丢失案
张格尔之乱
嘉道中衰
道光
律劳卑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
林维喜案
穿鼻之战
虎门销烟
《穿鼻草约》
第一次定海之战
第二次定海之战
镇海之战
乍浦之战
吴淞战役
镇江之战
不平等条约
《广州和约》
《南京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西藏森巴战争
七和卓之乱
太平天国
咸丰
天京之变
捻军
广东洪兵起义
小刀会
团练武装
淮军
湘军
楚军
苗民起义
大成国
大洪国
廓藏战争
塔城贸易圈事件
户部宝钞案
戊午科场案
云南回变
《瑷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广西教案
亚罗号事件
广州城战役
大沽口战役
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咸丰黄河大改道
辛酉政变
顾命八大臣
两宫听政
同治
同光中兴
洋务运动
戴潮春事件
陕甘回变
圣山砍竹事件
秦家滩事件
左宗棠入陕
马家军
新疆回变
海防与塞防之争
樟脑战争
天津教案
庚午洪灾
刺马案
中国留美幼童
《申报》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光绪
马嘉理事件
烟台条约
左宗棠收复新疆
伊犁危机
慈禧太后专政
丁戊奇荒
新疆置省
新式海军
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
交趾支那远征
《中法新约》
台湾建省
长崎事件
郑州河决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中俄密约》
通商银行
乙未割让台湾
台湾民主国
兴中会
乙未广州起义
新军
定武军
瓜分中国
门户开放
曹州教案
戊戌变法
己亥建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东南互保
庚子俄难
20世纪光绪
《辛丑条约》
庚子赔款
清末新政
废科举
五大臣出使
北洋新军
交通银行
立宪运动
资政院
咨议局
英国侵藏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巴塘事变
中国同盟会
黄花岗起义
日俄战争
安庆起义
丁未政潮
国会请愿运动
宣统
川军入藏
皇族内阁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第一次驱汉事件
滦州兵变
外蒙古独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宗社党
《清室优待条件》
清帝退位
逊清皇室小朝廷
张勋复辟
甲子政变
流亡小朝廷
专门史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区划【说明:紫色为与外国人有关冲突事件】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论编海外华人
华人
华人地区
土生华人
归国华侨
海外藏人
海外香港人
海外新加坡人
海外台湾人
海外金门人
非洲北非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利比亚
摩洛哥
西非
布基纳法索
佛得角
加纳
马里
尼日利亚
塞内加尔
中非
喀麦隆
刚果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南非
安哥拉
博茨瓦纳
莱索托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毛里求斯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留尼汪[法]
塞舌尔
南非
赞比亚
津巴布韦
东非
埃塞俄比亚(英语:Chinese people in Ethiopia)
肯亚
坦桑尼亚
乌干达
美洲加勒比
古巴
多米尼加(英语:Ethnic Chinese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圭亚那
海地
牙买加
波多黎各[美]
苏里南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北美
加拿大
香港人
新加坡人
台湾人
藏人
英属哥伦比亚(英语:Chinese Canadians in British Columbia)
温哥华
多伦多(英语:Chinese Canadian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
墨西哥
美国
三江人
香港人
新加坡人
台湾人
藏人
中美
伯利兹(英语:Ethnic Chinese in Belize)
哥斯达黎加
洪都拉斯
尼加拉瓜
巴拿马
南美
阿根廷
台湾人(西班牙语:Inmigración taiwanesa en Argentina)
巴西
台湾人(葡萄牙语:Imigração taiwanesa no Brasil)
智利
厄瓜多尔
圭亚那
巴拉圭
秘鲁
苏里南
乌拉圭
委内瑞拉
亚洲西亚
伊朗
以色列
土耳其
维吾尔人
阿联酋
中亚
哈萨克
东干人
维吾尔人
阿拉木图(俄语:Уйгурская община Алма-Аты)
吉尔吉斯
东干人
南亚
孟加拉国
印度
中印人
藏人
新加坡人
巴基斯坦
维吾尔人
斯里兰卡
东南亚
文莱
柬埔寨
福建人
东帝汶
印度尼西亚
峇峇娘惹
邦加-勿里洞(英语:Chinese in Bangka-Belitung Islands)
文登
老挝
马来西亚
槟城
三江人
峇峇娘惹
华裔原住民(英语:Sino-Native)
缅甸
藏人
独龙人
果敢人
勐稳人
潘泰人
峇峇娘惹
台湾
菲律宾
常来人
新加坡
中国国民
三江人
峇峇娘惹
泰国
秦霍人
峇峇娘惹
台湾人
越南
明乡人
下方人
艾人
侬人
山由人
潮汕人(越南语:Người Tiều (Việt Nam))
台湾人
胡志明
潘切(越南语:Người Hoa ở Phan Thiết)
东亚
日本
三江人
台湾人
琉球
朝鲜半岛
被绑中国朝鲜族
蒙古
欧洲北欧
丹麦
芬兰
冰岛
挪威
瑞典
西欧
比利时
法国
巴黎(英语:Chinese community in Paris)
德国
爱尔兰
荷兰
瑞士
藏人
英国
香港人
新加坡人
伦敦(英语:Chinese community in London)
南欧
希腊
意大利
葡萄牙
西班牙
东欧
保加利亚
捷克
波兰
罗马尼亚
俄罗斯
满人
东干人
塔兹人
西伯利亚
塞尔维亚
乌克兰(乌克兰语:Китайці в Україні)
大洋洲
澳大利亚
香港人
新加坡人
台湾人
斐济
夏威夷[美]
新喀里多尼亚[法]
新西兰
帕劳
巴布亚新几内亚
萨摩亚
东加
瓦努阿图
相关条目组织、团体
唐人街
华人社团
华人黑社会
华人新村
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身份、称谓
侨领
侨生
华工
华商
新客
新移民
历史、文化
华人移民史
殷人东渡美洲论
海外华人语言
参见:{{香港侨民}} · {{澳门侨民}} · {{台湾侨民}} · {{华裔美国人}} · {{印尼华人}} · {{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