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冠冕,其实冕要在前,就是垂涎悬挂的地方,叫做冕綖,前圆后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前低后高,表示为君者要谦逊俯敬。
冕綖前后各有垂旒,每一条垂纨都是五色彩条串好五色圆珠,取“五行”之义。
冕綖之后才是冠,称为冠卷,两旁有一个小孔,用来插簪束发,同时靠近耳朵处,各有一颗珠玉,称为人在(tuokuang),也叫充耳。
垂涎和充耳,各取王者不可视非、不可视邪、有所不闻、不听谗言好话的含义,就和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一个道理。
于是就诞生两个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
垂旒蔽目,心持天下大公,外杜辩言之邪径,然后润色先型,甄别士品,民安于野,吏劝于廷。
他的要求很是严格,不同的身份地位,所佩戴的数量不同。
一般是天子十二旒,三公和诸侯九旒,卿大夫七旒,士三旒,曹操以诸侯身份带十二旒冕冠,已是名副其实的君王了。
宋、明的皇帝带垂旒吗?
众所周知,在文化传承这块,恐怕没有比得上我们的老祖先,冠冕作为最具身份意义的物件,其传承也是被完美地保留下来。
甚至于面临侵袭时,由于誓死捍卫衣冠制度,辽、金、元等朝代的皇帝,也不可避免地要服从此制度,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当然因为时代不同,潮流也是要有点改变的,辽帝的冠冕为金饰,垂白珠十二颗。
其他的也有点不同,垂耳、充耳等一个不少。
所以宋、明皇帝的冠冕上,自然也是要有垂旒的,材料使用上有所不同,但数量大致相同。
至于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宋、明、清的皇帝戴垂纨呢?其实还是和制度有关。
以《周礼》的要求,凡是帝王举行祭祀大典时,必着衮服,而垂涎就是其装饰之一。
也就是说,只有在进行重大祭祀、登基、大婚的时候,皇帝、诸侯、三公九卿等人才需要穿上冠冕、玄衣、𫄸裳等,以最隆重的服侍,举行最隆重的典礼。
在平常的时候,比如平时接见官员的常朝,则穿着可以稍微轻松一些,毕竟这一套穿戴下来,既重又烦,皇帝也不可能天天穿,万一损坏了又是一笔巨额维护费。
那清朝时皇帝穿什么呢?
汉朝时期,皇帝召见百官或生日时,戴通天冠,此后一直流传下来。
唐朝李世民时期,他更喜欢带翼善冠,穿白练裙襦,宋朝皇帝同样带通天冠。
明承唐时,简化了翼善冠,清朝开始废除了平天冠和通天冠,使用朝冠代替,冕冠算是成为了历史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